长江日报讯(记者李佳 通讯员武经宣 曹丽君 王敏 鄢杰)6月22日,国药中联包装线上,智能化设备正在自动检测,高架智能仓库正在发货。与我们想象的药材“一把抓”、中药手工熬等过程完全不同,目前,在国药中联,从道地药材加工、提取、低温浓缩、喷雾干燥、混合、干法制粒到最后形成颗粒包装,全部实现智能化、标准化生产。该企业智能化制造IOT平台还能提供可视化数据支撑。
长江日报记者发现,通过智能化改造,武汉一批老字号不仅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更获得“新配方”。
老字号企业国药集团中联药业有限公司前身是成立于70年前的武汉市中联制药厂,最早由金同仁、陈太乙、初开堂、九千年、刘有馀等有百年历史的中医药字号联合组成。中联制药厂将草药浓缩、蒸馏、提取和干燥等手工过程转化为工业化生产,在国内中药厂中首家采用真空浓缩和喷雾干燥,让“膏、丹、丸、散”变成了片剂、颗粒剂、糖浆剂。
2018年底,为增加中药饮片和中药配方颗粒生产能力,国药中联开始智能化改造。国药中联副总经理马骏介绍,通过智能化提取控制系统能稳定工艺参数、降低劳动负荷,通过智能化仓库和分拣系统可以按照订单进行五百多种中药配方颗粒品种的分拣和配送,精准高效节省人工。经过多轮智能化改造,水蜜丸和颗粒剂生产效能已较原来水平提升三倍。
同时,国药中联用的药材种植追溯平台可以实时记录和远程监控药材基地环境,包括气温、湿度、光照、虫害等数据,同时对药材采收、初加工、饮片生产、成药生产等全过程流转信息进行记录和追溯,从源头保证老字号品质。
上周,在武汉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现场推广会上亮相的还有纺织行业的百年老字号企业——裕大华纺织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田青介绍,经过4年智改,裕大华不仅形成了从接收订单到产品设计、工艺、制造、检测、物流等生产全周期和环节的全流程智能化应用,还与高校联合攻关“武汉纺大-裕大华智能配棉系统”,研究的内容是根据成纱质量指标、纱线品种和要求、工艺过程和设备性能差异合理选择原棉,降低成本,提高品质,利用智能化手段选择“配方”。
这家在汉有着百余年发展历程的纺织企业是一部武汉纺织工业的“活历史”,就在今年,裕大华凭借“全流程智能纺纱新模式运用项目”荣获“中国纺织行业信息化创新应用成果”一等奖。
在有着440年历史的马应龙药业集团,从原料粉碎、化油、配制到灌装、入库等工序都已做到自动化,并通过“信息数据化、监测数字化、运行智能化”实现全产业链各环节数据贯通;通过布设在生产区的1038个数据采集点和5G网络,对产线工艺过程实现了远程监控和实时跟踪。因为5G专网只有毫秒级延迟,工艺、能源、温湿度、水、洁净环境、污水、安环等数据均可实时传输。
据了解,智能化改造大大加速了研发过程,不仅保证“配方”还是那个“配方”,还通过智能化手段不断升级“新方”。在纺织这个最古老的行业里,经过智能化改造,裕大华产品升级周期由智改前的10天缩短为智改后的6天;而马应龙已从440年前单一眼药到如今100多个药品生产文号和400多个大健康SKU产品,不断推陈出新。
武汉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三家老字号都曾被武汉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现场推广会推介,裕大华还曾入选“武汉十大标杆智能工厂”。老字号是武汉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现场推广会上一群特别的存在,通过智改,要让传统老字号在新赛道上重焕生机,让传统生产工艺更可控甚至提升优化,让“新配方”构筑“武汉制造”新优势。